×

金阳县 [切换站点]
奉贤区
罗山县
大竹县
金阳县
全国
新桥镇
光山县
周口市
潢川县
固始县
襄城县
项城市
隆回县
仪陇县
南充市
邵阳市
许昌市
信阳市
浙江省
江苏省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山西省
重庆市
上海市
北京市
云南省
湖北省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本地  >  金阳掌事通带你走进金阳,了解金阳
金阳掌事通带你走进金阳,了解金阳
2022年08月10日 23:25   浏览:1705   来源:金阳县掌事通

                                        金阳概况

       西汉前为邛部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灭邛部,于邛部地置越嶲郡,属卑水县地。唐初为越嶲郡地,后为嶲州地。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归入南昭,为建昌府羁糜州地,直至五代末。宋代为大理沙马部地。元代为罗罗斯宣慰斯建昌府中县地,后改属北舍县。明代属马湖府雷波长官司地。宣统二年(1910)置昭觉县,隶属昭觉县。1950年11月建灯厂区治安委员会,隶属昭觉县。1951年10月建昭觉县灯厂区人民联合政府。1952年9月1日,析出灯厂区,置金阳县。1952年10月,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成立,属凉山彝族自治区。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区改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西康省撤销,金阳县随凉山州改属四川省。

                                    丰富资源

       金阳县幅员面积1587平方公里,按地貌类型划分:平坝占0.09%,台地占0.14%,低山占7.01%,低中山占53.85%,中山占36.86%,高山占0.06%,山原占1.36%,丘状高原占0.63%。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耕地面积15.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其中:田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3%;旱地15.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87%。园地(包括退耕还林面积,园地含果园地、花椒园地、桑园地、茶园地及其他园地)面积1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6%。林地面积(包括退耕还林面积)98.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49%。草山草坡面积88.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04%。河流、道路、城乡居民房屋占用地面积10.9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未利用土地面积(裸土、河滩、陡岩)10.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1%。

                                    彝族文化

一、方言

       金阳是凉山彝族方言的聚集地,聚集了什杂、所地、日诺等方言的彝民。圣乍方言:属凉山彝族标准音,通行与南瓦部分、天台、洛觉等区域,发音时声音轻声很脆,尾音较长、舌尖音,清音多。所地方言:通行于对坪、灯厂两个区域以及南瓦、天台两区的部分乡村彝族中,发音时声音柔和、尾音较长、深喉音和卷舌音多。日诺方言:为南瓦区依达乡、丙底乡和天台区热柯觉乡少部分彝族使用,发音时声音双唇鼻音、舌尖中鼻音、清擦音多。另在天台区马依足乡密柯村还存在一种土语,俗称阿好和,属黔西北次方言区方言,目前已接近消失。

二、饮食

低山河谷地带以大米、玉米为主;中山地区以玉米为主;高山地区以荞麦、马铃薯为主。肉食以猪肉为主,牛羊肉次之,忌食狗肉。烹饪上,喜食“坨坨肉”,尤喜仔猪肉。境内居民喜食酸菜,彝族均善饮酒,宾客临门敬之以酒;调解纠纷和之以酒;磋商大事议之以酒;婚丧节庆,更离不开酒。金阳包谷饭、金阳凉粉闻名遐迩,西昌街上已有金阳包谷饭一条街,零星的金阳包谷饭店随处可见,部分县设有金阳包谷饭专卖饭店。

三、衣着饰品

金阳县地区彝族分为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3种,衣着服饰不尽相同,男女服装各异。 一、女装 头帕(帽)。 女童戴童帽,童帽上多用红、黄线绣上星辰、日月或花鸟鱼等图案。青年期戴青、蓝步头帕,帕长数尺,多层折叠,形如瓦片,以头绳和发辫缠系头顶。折叠后外露的帕端以彩绣。结婚生育后,或换头帕为帽,帽以青蓝布缝制而成,为荷叶状。或以丝帕,帕长数丈,缠于头上,似外地汉族妇女的包帕。丝帕一般为青色,或蓝色。 1.上衣。 一般分为以卦两种,以麻棉制品缝制。衣又分为两种:一种长仅齐脐,紧腰身,窄袖,多为青年妇女穿;一种衣大宽肥,长及膝。青年妇女多在衣袖和衣襟上绣上醒目图案,中老年妇女则尚大方、朴素庄重。卦:无袖、紧身,多为黑色与红色相见,并在衣襟上绣色彩艳丽的图案,在肩部衬以白色羔皮,黑、白、红、黄、相互映衬,分外醒目。现代彝族青年妇女喜在白色衬衣外套上卦,融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为一体。 衣领 布料缝制,高约1.8至2.2寸之间,直抵下颚,前面扣接处镶有一块长方形银、铜领牌,衣领多刺绣,缀以银箔泡花等距三角形图案为饰。 2.裙子。 布料缝制,长及地,女童穿两节裙,上节为筒形,下节为褶纹。成年【一般为13岁、15岁、17岁的3个年龄期】以后,择吉日举行换裙仪式,改穿三节裙。三节裙多以彩素相间,上节和中节呈筒形,下节是褶纹,也称百褶裙。布色除中间为彩色外,上下节一般用素色布。花纹多用红、黄、绿等色,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绣上。、 3.毡。 为绵羊毛弹松、喷水滚压而成,一般为双层,有蓝、黑、白3种颜色,是可衣可被的御寒物。 4.察尔瓦。 用绵羊毛捻线织成,幅宽7寸左右,一般由10至11幅连成,下垂短穗,状若披风,可遮雨防潮,为四季不离的基本衣物。 二、男装 1.头帕。 多为青色、蓝色,视其贫富或布、或丝。长数丈,绕头而缠,帕端多裹扎成束,编竖于左前方,又称‘英雄结’,青年的英雄结细而长,昂于帕外,显得英雄健美,老年英雄结一般偏短,但更多的是挽成结,以示老成庄重。 2.上衣。 布料制成,多为青色。斜开襟,缘颈圈、肩背,袖口均有宽窄不等、繁简各异的图案。青年衣服袖短而窄,紧身,长仅及脐;老年衣服宽长肥大,尚实用。 3.裤。 分为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3种。布料多为青色、蓝色,腰及裤脚绣有一些图案。大裤脚,裤脚宽在2米左右;中裤脚约1米左右;小裤脚则紧脚颈、裆部宽大,似灯笼裤。 4.毡、察尔瓦。 制作方法和服饰与女装相同。

四、沙马服饰

      

       金阳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按彝族部落和小支系分类,金阳的彝族服饰大体可分为阿都、阿列、沙马、马海、阿鲁玛五大类,各支系的民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生活装之分,还有婚装、丧服、祭祀服之别。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各类服饰中,沙玛服饰独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其色彩的搭配、款式都别具一格,给人一种宽松、典雅之感,而沙玛服饰中妇女所穿的百褶裙最出名,多以蓝、白、黑色布料或绸缎缝制而成,在金阳区域的彝族服饰中名冠榜首。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及申报工作中,沙马服饰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得到了重点扶持发展;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传统手工艺沙玛服饰、泥染技艺等18项遗产保护。

五、彝族婚俗

       彝族婚礼分为对象选择、订婚、结婚几个步骤进行。

  【对象选择】 男方父母邀请其亲族,媒人洽谈儿子婚事。媒人一般由男子充当,其职责是帮助男女双方了解对方门第、家境、人品等情况。婚配对象的选择上,姑舅之间的子女有优先婚配的权力,双方儿女有合适的婚配要征求对方的意见,对方没有合适对象,方可选择。如不征求对方意见,对方又合适的对象时,则要引起纠纷。但姨表之间的子女则禁止通婚,彝族认为,如按母系血缘算,姨表间的子女是同一血统。

  【订婚】 婚配对象择定后,媒人便去女家控询,愿否与女方联姻,女方愿意后,举行订婚宴,磋商彩礼和聘金,聘金的多少视女方等级、身份、年龄、姿色而定,一般兹莫、黑彝女子身价为几百至上千两白银,百姓女子一、二百两白银、娃子则卖其身价银。经双方谈妥聘金后,即择日订婚,订婚时男方向女方交部份聘、彩礼。订婚后双方均不得毁约,如男方毁约不得索取聘礼,还需要给女方赔礼,如女方毁约,则需要向男方赔礼,如数或加倍退还男方为订婚所花费用的一切费用。

  【结婚】 订婚后,在婚配男女适当年龄择日完婚。“吉日”前数日,新娘胎则开始节食,节食时间长短视男方路程远近而定。婚期的前一天,男方要选出迎亲队伍,由3—11个男性青年组成,且须单数,队伍中须有新郎的亲弟弟担任背新娘的人,带上“礼畜”和酒前往女方迎亲。在男方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们便伺机出击,水泼男方迎亲者,顿时男女逗闹,笑语盈门,喜气洋洋。迎亲者乘机把“礼畜”、酒背进女家,这时女方有声望的老人便出来解围,宣布嘻戏结束。迎亲队伍进了屋,主人款以酒食,殷勤招待,直到客人酒醉饭饱。便举行摔跤比赛,由新郎方和新娘方各选数人参加,一般不定输赢。

六、彝族禁忌

彝族禁忌分为:与时日有关的禁忌、自然现象禁忌和与习俗有关禁忌3种。

  【与时日有关禁忌】 出兵打仗,送新娘等重大活动,不能触犯游神游动的方位,认为她初一在东方,初二在东南方,初三在南方等。蛇日不宜下种;猪日不宜砌砍子;鸡日不宜理发;虎日、猴日男子不宜出门;过年不宜推磨;牛日、鸡日不宜婚嫁等。

  【自然现象禁日】 忌讳在平静的地面上看到旋风,手指彩虹,雷击过的树不能砍来烧;母鸡孵出独雏等。

  【与习俗有关的禁忌】 火塘上方的录牌神位处不准生人跨入;不准站在锅庄上;不准随便摸男子的天菩萨;忌吃狗肉。

七、彝族丧葬

彝族对死者,普遍进行火葬,但对尚未长牙的婴儿,则行土葬。火葬仪式主要有:吊唁、火化、招魂、送灵等程序。
  【吊唁】 人死后,用白酒净身,进行化装,穿戴完毕后,将遗体侧身曲体放置在灵床之上,盖上披毡,停放于堂屋上方,遗体收拾完备后才开始接受亲友吊唁。按传统习俗,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凡有人去世,全村成年男女都帮助办理丧事。凡死者亲友,无论远近,只要闻讯,幽需携鞭炮、白酒、牲畜等前往吊唁。前来吊唁的亲友,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行至望见死者家的屋顶,便开始啼哭;进屋后便依次坐于遗体两旁,更是放声痛哭。这时死者亲属捧来酒,敬给吊唁者,并表示感谢,吊唁者便边饮酒,边诉说死者生前的美德和友情,情意切切,以示对死者的怀念。遗体停放吊唁之时,须由死者的弟兄子侄们守灵。吊唁期间,若是青壮年或非自然死亡者,气氛很严肃,不能进行任何嘻戏活动。若死者为自然死亡的老年人,则可举行唱孝歌、对歌、跳舞、摔跤等欢娱活动,气氛热烈而肃穆。
  【火化】 尸体停放2至3日接受亲友吊唁后,便择定吉日进行火葬。火葬前,先在郊外选一地点按传统习惯,男九女七背木柴,堆放好,作火化准备。火葬这天的...

八、毕摩苏尼

【毕摩】  毕摩是古代彝族社会中就有的一种职业,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传授经典,熟知古彝文、伦理、法规、家谱等等。毕摩都是男人,一般为父子相传。其职业是一种不脱离生产的宗教职业,他们主要是应请为人招魂、送魂、安灵、合婚、预卜、择吉日和协助头人对因财产、口角、咨窍而发生的纠纷进行神明裁决。

  毕摩的法具有经书、签筒、法铃、法帽、法扇、神枝等。经书包括招魂经、送魂经、超度经、训世经、史经等;签筒用木料做成。中空,底部有“叉”形而尖,上有盖,盖上有钳形“龙嘴”,全长3~6公分,内装单数竹签数十根,作法时,以卜凶吉,杀牲畜后用“龙嘴”点一下血,表示牲畜已献给神明;法铃以铜铸成,分大小两种,驱鬼作法时边念经边摇动神铃,以示传送人神、人鬼之间的信息,助法威;法帽采用竹编斗笠内外都缝以黑色薄毡,在一突出小柱顶上,穿以5、7、9层园形黑色薄毡而成,毕摩带上法帽表示已不是凡体;法扇用竹木制成,把柄贯在中间,扇中刻以虎或龙、鹰神枝多用一种叫“依伙”的树枝充当,主要用于布法阵。

  【苏尼】  苏尼俗称(巫师),产生于近代,有男有女,其职业也是不脱产的,无师承。他们不懂经书,不识经文,专事跳神驱鬼、迷信程度较重。他们的法器主要是羊皮鼓,作法时,借“娲萨”附体,以“娲萨”的身份击鼓舞剑,边唱边喊,抖动全身不停地呼跳。由于苏尼不识经文,法事简单粗俗,因而威望地位不如“毕摩”,法事仅限于驱邪撵鬼和占卜之类。

头条号
金阳县掌事通
介绍
推荐头条